山东新航道

聚焦低空经济发展论坛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展开

低空经济,作为各大城市竞相布局的黄金赛道,正成为高频热词持续发酵。5月15日,一场聚焦低空经济发展的论坛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展开,近30名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专家及代表汇聚一堂,围绕低空经济展开深入研讨与实践探索,为武汉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领域,低空经济被誉为继陆地、海洋、网络之后的“第四空间”,相关预测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为资本“宠儿”。

“4月湖北省政府召开的低空经济推进会着重强调了湖北发展低空经济发展优势,并将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低空经济管理部门,从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此外,会议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规划工作,鼓励积极探索创新。”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会会长、原港航局局长王阳红介绍。

“武汉正在加速推动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迈向全域落地。”武汉市交通局副局长李虎说,“低空经济正被纳入武汉市‘965’产业体系,由市长担任链长,以‘三链’模式推动强链合作。目前正积极争取空中交通管理制度,力争尽早纳入全国的试点。2027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冲击1000亿元。”

低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空中交通管理规则尚待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亟须加强,企业无人机运营成本高昂,低空经济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等成为众多专家学者集中探讨焦点。

系统性探索,四大路径开启低空经济研究新视角

如何系统性探索低空经济?武汉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率先抛出了四个研究路径。

“低空经济、高铁经济、超高速飞机等开发技术,都是人类在更大力度、更为精准地开发地球的实体空间,此类新经济形态正好吻合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哲学命题。”

他指出,“历史上至今已经或正在经历的三次产业文明范式革命,在基本层面上都包含了空间生产的革命。尤其21世纪随着数字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格局已进入虚拟和现实交叉融合的四维时空时代。将空间性生产议题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对新经济形态相关研究意义重大。”

新范式下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新价值创造问题同样关键。历次产业文明革命都以经济系统新价值创造为核心,涵盖成本结构优化与需求结构激发。作为新空间探索的低空经济,是否能够为经济系统贡献更多的新价值?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维度深入研究。

新空间权的法律界定问题也不容忽视。工业时代的空间虽然是三维立体的,但是法律上的物权主要是平面的。现有航空业主要集中在3000米以上高空,低空空间权缺乏实践需求与理论解答。低空经济的发展,倒逼法学层面解决这一问题。

安全与发展问题也至关重要。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工业工程的发展,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自身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将人类置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工业化初期,安全体系是滞后于发展体系的;但到了当下,应该同步考虑发展与安全问题,低空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拓展了新空间、赋予新权利、创造新价值,同时也需要新的安全防护和保障体系。

低空经济商业机遇涌现,多元领域或迎爆发期

随着低空经济热度持续攀升,行业商业机遇与发展路径成为各界关注焦点。“低空经济正站在商业爆发的前夜,2027年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多个领域将迎来爆发期。”睿安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楠预判。

他认为,物流运输、巡检及低空机电等领域已率先显现清晰的商业闭环潜力,低空机电市场前景尤为广阔,各地交控部门以及高校等机构正聚焦相关方向发力,行业数据预测,到2027年,低空机电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而随着2027年关键节点到来,低空载人客运也将正式迈入运行阶段,带动产业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

安全问题也催生了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发展期。全国范围内规划的5700多个起降点正加速推进,湖北省规划的起降点数量超1000个。单个常规起降点建设投资规模较大,庞大的建设需求将催生出巨大的产业产值。

旭日蓝天(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徐广煜介绍,部分场景已显现商业化潜力。景区内物资配送、末端物流、数字政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企业盈利突破口。以末端物流为例,云贵川山区无人机运输已逐步替代人力与骡马运输,单吨成本约200元,全国市场规模预计超6000亿元。但如何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常态化运营、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仍是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低空通讯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空天数智治理中心教授翁子扬说,目前各方都在推进飞行系统建设与管控,但低空通信保障仍是关键且亟待完善的板块。无论是机场服务综合管理,还是各类低空应用场景,都离不开通讯连接与保障。

无人机运营成本高昂,亟需突破技术瓶颈

“作为极具潜力和前景的新兴产业,发展低空经济是‘竞速跑’,更是‘马拉松’,需要情怀更需要耐力。”几家企业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无人机运行中成本高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烦恼。

顺丰集团湖北枢纽产业发展指挥部指挥长张浩介绍,目前,顺丰无人机已在全球18个国家开展合作,业务覆盖高原、山地、城市、海洋、海岛等多元场景。

“尽管应用广泛,但顺丰无人机业务仍面临成本高昂的难题,成为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大湾区,无人机单票收入12元/公斤,即便有政府补贴40元/公斤,综合成本仍高达约20元/公斤,远超消费者承受范围,仅适用于少量紧急特殊场景。”张浩称。

工业级大型无人机同样面临困境,其运行依赖跑道等基础设施,在人口密集地区推广难度极大。小型工业级无人机(50kg以下)虽应用场景丰富,但因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他坦承,“当前,技术进步是降低成本的核心,仅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空域开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载具性能与成本问题成为低空物流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徐广煜也表示。

传统通用航空依赖高功率航空发动机,单台成本高达数百万,10吨级大型载具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实现常态化运营。电动载具虽具备降本潜力,但电池技术滞后严重制约其应用,现有聚合物电池续航普遍不足半小时,增加电池容量又会导致载荷下降、成本攀升。例如,某型号复合翼飞机仅能满足3 - 4小时巡检需求,无法承担物流运输;另一款垂直起降机型续航仅30分钟,载重仅10kg,难以实现城市间干线物流的“点到点”运输。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认为,解决低空经济高昂问题,三个核心任务至关重要。其一为抓消费系统,丰富应用场景是关键。前端场景的开发与探索对低空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只有应用场景极大丰富,低空经济才有发展的希望。其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三是打造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飞行器,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所在。

低空经济将改变人居环境,安全问题成为核心关切

“飞行器的设计不仅要追求高效,更要确保安全”。安全问题成为论坛所有专家代表的关注焦点。

谭刚毅认为,从马车到汽车,再到未来可能的飞车时代,交通方式的迭代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如今的低空经济有望开启第五次运输时代,带来系统性、革命性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低空经济将对人居环境、社会技术结构、城市空间组织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随着飞行数量的增加,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飞行噪声、视线隐私等问题涉及社会公平与伦理,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妥善解决,构建全市域统一的数字信息体系迫在眉睫。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过介绍,低空飞行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如碰撞风险、导航干扰、偏航、气象不佳、信号不稳定等。这些问题若无法得到有效管控与量化评估,将严重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导致产业信任危机。构建一套类似地面交通的智慧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包括明确可飞空域、规划航路航线、提供精准导航等,确保低空飞行“有路可循”。

信诺低空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光认为,安全保障体系是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起降、审批、数据等方面。他提出了“立法先行、规划前置、全域治理、安全健康”的十六字保障思路。

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运营总监刘麟辉称,根据《空域类别分类办法》,湖北省已完成全省空域初步划设。经测算,湖北可划为相关类别的空域达1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目前,湖北省正积极部署完善的空域监视能力和突发情况应对措施能力建设,为后续空域开放奠定基础。

低空经济“飞”得更高更远,需全方位协同共进

协同发展,成为与会专家代表的普遍共识。

“要以未来视角替代历史视角,面对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颠覆性领域,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路径,促进市场、社会与政府公共系统协同合作,鼓励系统各主体相互协作探索。”武汉市社科院院长樊志宏认为。

谭刚毅认为,在技术层面,须聚焦解决效率与安全问题,实现对低空飞行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同时,加强飞行器设计研发,在追求高效的同时确保安全,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应推动低空新基建与人文环境、建筑的融合,解决起降点设计、空间规划等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空中路网”,实现全域覆盖,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安全、高效的通行保障。同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提升核心产业规模。

“低空经济要实现从‘试点’到‘常态’的跨越,亟需产学研协同突破技术瓶颈,完善安全与审批体系,并探索多元化盈利路径。”《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研究员陈永伟指出,唯有解决上述痛点,低空经济才能真正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发表评论